14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(修订草案)》。总理提到当年的“三聚氰胺事件”,认为侵害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太低,要通过修法,给予他们最严厉的处罚:“让违法犯罪分子承受付不起的代价,让失职渎职人员受到躲不掉的惩处。”
今天,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社会管理水平、国家法制建设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。食品安全失守的问题实属老生常谈,随便找一位打酱油路过的老百姓,都能侃侃而谈,列举出安全管理不规范、不法商家受利益驱动、监管部门多头管理、违法处罚过于轻飘等多种原因。“最严处罚制度”完善了追溯制度,强化了地方问责制度,加大了处罚力度,但要解决这些显而易见的症结,依然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。
据说一个世纪前,有位美国作家在小说《屠场》中描绘了肉类加工厂令人作呕的场景,据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读过之后大叫一声,把正在吃的香肠扔出了窗外。随后,美国国会很快通过了《食品和药品法案》和《肉类检查法案》两部联邦法律,并迅速组建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。如今,FDA已成为世界知名的“公众食品安全保护神”。
正如美国食品市场绝不是罗斯福扔一根香肠就净化了的,中国的食品安全也不会因为一部更严格法律出台就一劳永逸。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,法律的贯彻落实和公共监管体系的正常运转,还要依靠整个社会管理体系来运行,还要依靠具体的机构和人来操作。这一过程能不能环环相扣,让不法商贩和有毒食品无立锥之地,实话说老百姓还不能完全放心。更何况,这部法律可能管得住往食品里面乱加化学药剂,管得住食品生产车间和餐厅厨房,但是否管得住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,还是另外一个问题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已播到了第二季,那些朴素而温暖的食物所勾起的乡愁,不仅是时空范畴里来自味蕾上的记忆,更是一种让人踏实熨帖的归属感与安全感。用草绳拎着块猪肉的时代,我们不认识瘦肉精;夜雨剪春韭的诗句里,没有农药残留;文火细烟,小鼎长泉,那泉水也没有被染成或红或绿的奇异色彩。舌尖上的中国,不是地沟油里的中国,不是增白剂里的中国,不是三聚氰胺、苏丹红等化学元素周期表里的中国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讲的其实不是美食,而是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,并从中反思人类该如何彼此善待、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。我们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,舌尖上的幸福感,首先应该来自舌尖上的安全感。
有人大代表提到,“希望国产食品能够代表安全、新鲜、放心和品质。国产奶粉、国产饼干、国产面粉等一系列舌尖上的食品,成为国人的第一选购品。”随着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热播,很多在这部纪录片中露脸的食材遭到疯狂抢购。“食品道德”在此间不仅仅意味着约束,更意味着潜在的巨大市场。逐利是商家的本能,推动食品安全的构建,对真正遵纪守法的商家而言,同样是有百利无一害。
习说:“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,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。”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能不能成为中国版的“餐桌守护神”,需要更严格的执法、更健全的市场,还有更坚固的道德底线。